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奉行價值投資法 (Value Investing),這套成就他自1965年以來平均年回報率逾20%的超高回報的策略,近年在科技股等增長型股票強勁升勢下難免失色,但卻仍備受大量長線投資者支持。價值投資法背後的理念你又知多少?就趁今年股神巴菲特90大壽溫下書吧。
價格VS價值
價值投資法的概念其實很簡單,你付出的價錢,要買到比這價錢更高價值的商品,例如一般人都會選擇在超市有折扣時買東西。而在投資市場中,價值投資者就是要在資產價格大幅低於其內在價值,也就是當股價出現折讓的時候,然後長期持有,借助複利效益提升回報。如果沒有股票能滿足這些要求,價值投資者會寧願持有現金,靜待時機。
股票價格為何會大幅偏離其真正的價值?價值投資者相信,市場機制並不完善,加上人是情緒動物,故此股價不能完全反映公司的合理價值。當投資者情緒受新聞事件或單一盈利表現影響,變得極度高漲或極度恐慌,股價便可能被高估或低估。只要一家公司的基本面沒有問題,盈利表現長線會回歸平均值,股價在市場恐慌或亢奮過後亦會回復正常。另一情況是,一些公司但擁有一些未被市場發掘的優勢,但卻乏人問津或未被市場分析員覆蓋,令其股價低於其內在價值。
別人恐懼時貪婪,別人貪婪時要恐懼
價值投資者就是要在人的不理智行為從中獲利,故此他們往往是逆向投資者。正如巴菲特最為人熟悉的金句,要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別人貪婪時要恐懼。」價值投資者做到這一點,必須要了解公司真正的內在值,這就得靠詳細研究公司的財務表現如收入、盈利、現金流、業務模式及競爭優勢等。
價值投資法講就容易,但計算一家公司的真正內在價值難度其實相當高,而且任何財務分析亦有機會出錯,故此價值投資者通常會設定所謂的「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即是股價要與公司真實價值相差一定距離。被喻為價值投資之父的葛拉漢 (Benjamin Graham)便曾表示,他只會買入股價低於其內在價值三分二的股票。
價值投資之父葛拉漢 (Benjamin Graham)︰「短線而言,市場是一場比併人氣的比賽,但長線卻是一台秤重機器。」(In the short-term, the market is a popularity contest. In the long-term it is a weighing machine.)
價值投資是長期投資策略,故此在短期波動的市況中,這種策略不時都會跑輸。例如近年科技股股價及盈利節節向上,亳無回落迹象,價值股大幅跑輸增長股的情況,時常引發市場質疑價值投資已死。事實上,由於近年超低息環境下,大量資產價格被推高,令投資者愈來愈難買到價格合理的優質股,就連股神巴菲特都表示很難捕獵大象(大型的優質公司),故此巴郡的現金水平亦升至近年新高。不過從長線的歷史數據,價值股與增長股之間何者會跑贏,每隔一段長時間都不同,猶如一個周期性的循環 (見下圖),故此價值投資法已經失靈的論點仍需要時間驗證。

股神巴菲特投資理念
1.長線持有
巴菲特買股票很多時都不是為了獲取資本增值,而是通過長線持有優質的公司,持續產生盈利,帶來複合的回報。
2.不熟不食
巴菲特的投資哲學「不熟不食」,即是不買不熟悉或看不懂業務的公司,例如近年熱爆的科技股都不是他那杯茶
3.不買IPO
巴菲特也甚少投資上市少於10年歷史的公司,因為上市公司需要定期公布業績數據,若沒有長線歷史數據令他很難得知公司的能力,故此大部分新股IPO他都不會考慮。另一個他不喜歡IPO的原因,是上市時間及招股價都由公司決定,令公司處於曼大優勢,投資者只能「被動」地選擇參與。反之已經上市公司,投資者可以選擇買入的價格及時機。
4.強大的護城河(Moat)
公司的業務模式或產品,必須擁有相對其他公司的競爭優勢,令競爭對手難以搶佔其市場,可以說股神重視安全感多於新鮮感
5.估值及盈利能力
- 比較公司市值(Market Capitalization)與其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尋找估值便宜的公司
- 盈利率(Profit Margin),即以淨盈利除以淨收入,比率愈高反映公司賺錢效率愈高,以及愈有能力控制開支
- 股本回報率(ROE), ROE愈高,反映股東從他們投放的股本所獲取的回報愈高
- 債務對股本比率(Debt-to-Equity Ratio),比率愈低愈好,意味愈多盈利來自股本而非債務
6.「別人恐懼時貪婪,別人貪婪時要恐懼」
要認清公司的內在價值,別被市場先生牽著鼻子走,以逆向思維投資才有機會撿到便宜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