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學習接受不確定性 化解疫症焦慮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令我們的生活籠罩在不確定中。何時才可以安全地與親友聚會、何時才可送孩子上學、何時才可正常地返回辦公室工作?眾多不確定性令人感到焦慮,嚴重的甚至會影響精神健康。

動物的天性喜歡接受一些可預測的刺激,人類亦一樣。我們的大腦會累積經驗,令我們熟習不斷重覆的工序。我們不喜歡不可預測的東西,因為「可預測性」可以減輕壓力,反之不確定的環境會引發焦慮及其他健康影響,長期處於不確定的環境,更會引發惡性循環的焦慮。

你有試過迴避未知的事情嗎?

當我們長期感到焦慮,大腦亦會同時強化相關聯想,進而加劇焦慮的問題。但人有一定的抗逆能力,能夠學習應付不確定的前景。長時間在不確定的環境中生活,會留下永久的創傷還是成為日後適應未知數的動力,取決於每個人的情況及應對的方法。

對不可預測的事情接受能力較低的人,患上焦慮症、強迫症、抑鬱症,進食障礙等情緒問題的風險相對較高。美國南加州大學心理學研究人們如何應對癌症診斷所帶來的不確定性時,發現對不確定事物容忍程度較低的人,較大機會採取迴避應對的策略,例如拒絕思考或感受自己的憂慮,而迴避應對策略與情緒病有一定關係。迴避應對策略會令他們無法有效地應對問題。例如當他們發現有咳嗽、發燒等新型冠狀病毒的病癥時,這些人會傾向迴避求醫。

改變思維紓緩心中焦慮

心理學家會採取認知行為療法,輔助人們改善情緒問題。第一,性格上偏好周詳計劃的人,是會較容易因為不確定性而感到焦慮,亦較難在驟變的環境中應對挑戰。雖然勇於解決問題是件好事,但當面對無法控制的外部因素,例如天氣、疫症、經濟狀況的時候,專注於你力所能及的事情,好好控制自我情緒,才是正確的處理方法。例如在疫情之下,你可以做的就是戴口罩及盡量留在家中,但若不斷擔憂疫情不受控、擔心無法重拾正常生活等,只會加劇焦慮,亦無助解決問題。

「平靜地接受你無法改變的事物,勇於改變你可以改變的事物。」

第二,凡事退後一步,假若你的視野只限於目前,你會因為不可預測的未來感到極度不安及無助,但只要將目光放得較遠,其實所有問題都有結束的一天。

第三,是將困擾你的問題拆件,弄清楚令你擔心的是什麼,並嘗試找出解決這些部分方法。你當然沒有辦法處理疫情,但你可以分析疫情當中甚麼事令你感到焦慮。是因為在家工作時感到孤獨?擔心會失業或被解僱?還是不知道如何管理孩子的教育?了解問題所在後,你才較容易抽絲剝繭逐一解決問題,而不是將所有問題捆綁,成為無法處理的大困局。

如何從日常生活的小習慣紓緩壓力︰疫情下減壓 由生活出發

Similar Posts